

时尚潮流总是在不断变化,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有新的穿搭风格开始流行。而在不同造型风格的追随者之间,也会因为不一样的理解形成审美差异。这可能关乎某些品牌、怎么搭配。但最近在韩国热议的词汇「Young Forty」将定义穿搭的行为拉到了「年龄」层面股票配资炒股交流,让风格争议也成为了代际品味的差异化且带有一定「攻击性」的标签。
从积极到调侃,「Young Forty」的语义转变

韩国街头 | Via KED Global
「Young Forty」一词并非生来带刺,而是源于市场洞察,由韩国趋势分析家金永燮在 2016 年出版的《Life Trend 2016》中首次提出,旨在描绘当时的新兴消费主力——1970-80 年代出生、正步入 40 岁的人群。
这个群体被勾勒成与过往刻板中年形象不同的面貌:成长于经济上升期,熟悉数字科技,对潮流保持敏感,并愿意为健康、爱好与自我提升投入消费。他们是品牌方期待的「理想消费者」,代表着一种更具活力、拒绝被年龄定义的生活方式。


2010-2020 年间韩国诞生多个本土潮流品牌,图为代表品牌 thisisneverthat、ADERERROR | Via eye_C
然而,「Young Forty」的语义在社会情绪的浸染下悄然变质。从 2020 年起,「Young Forty」在互联网社区中重新被审视,开始带有不同的含义,被用来点评 40 岁左右人群的「不当行为」,尤其是他们的「不符合年龄」的行为。
到了 2025 年,这个词汇的核心再度转向至「装嫩不识趣」,精准地瞄向了那些如今正步入中年的男性 (依旧是 40 岁左右)——他们被认为在心理上不愿承认青春已逝,依然固执地认为自己年轻且仍是世界的中心,但其审美与行为在真正的年轻人眼中却充满了违和感。也出现了用来形容「Young Forty」穿搭图:


Via The Korea Herald、namu.wiki
以上解释源于 namu.wiki 网站,这个网站对「Young Forty」有着非常详细的介绍,并且这个词还被划分在了不同的生活领域,例如电子产品、游戏以及我们最熟悉的时尚区。如果说「Young Forty」是一个抽象概念,那么上图则是具象化体现,也是一整套被年轻时尚群体精准定义的「搭配公式」。还有一份「被排斥」的品牌清单,包括但不限于 Stüssy、Supreme、Wooyoungmi、JUN.J、Stone Island、Air Jordan 系列鞋款等。



就 Supreme 和 Stüssy 来说,品牌在韩国乃至亚洲的年轻追随者不在少数,将其归类「中年潮流」真的完全合适吗 | Via Atiba Jefferson、Stüssy
被认为是「Young Forty」品牌的原因是,这些品牌都有着某些同样的特质:拥有百米开外能清晰识别的标志性 Logo ;都曾经历过被潮流爱好者疯狂追捧、一件难求的辉煌时期;并且,它们都定位中高端,价格不菲。正是这些特质,使其成为了渴望彰显品味、维持年轻态的中年男性的「安全牌」——既保证了辨识度,又似乎与「过时」划清界限。
在潮流时尚领域,关乎年龄差异化争议的背后

近期重新开业的 Stüssy 首尔旗舰店 | Via Stüssy
韩国数据分析平台 SomeTrend 报告称,在过去一年分析了 104,160 条关于「Young Forty」的网络提及。发现 55.9% 带有负面联想,而正面和中性分别占 37.6% 和 6.5%,这个词已成为对「40 岁仍追逐潮流的人」表示不屑的简称。




几个视觉风格强烈的韩国本土品牌:THUG CLUB、POST ARCHIVE FACTION、XLIM、 KUSIKOHC | Via Instagram
但有关于「Young Forty」的时尚风格讨论,其深层意义远超衣着本身,它映照出更深层的韩国社会心理与文化动态,关乎中年一代的身份探索与表达。被叫成「Young Forty」这一代人成长于韩国社会快速转型期,也是早期潮流文化的体验、追随者。当他们步入人生新阶段,通过熟悉的品牌和风格来维持与年轻时代的连接,是一种自然的心理需求。只不过,这种追求和当代年轻人审美极度脱节。

On 昂跑 2025 年第二季度同比大涨 32% | Via Forbes
韩国大信证券还在研究报告指出,当一个品牌的消费群体大量涌入中年人时,就会面临股价下跌或是品牌销售放缓等风险。这种定义的残酷在于不止关乎「穿什么」,而是「谁在穿」,当这些单品从 20 岁潮流玩家身上,转移到一位 40 岁中年男性身上时,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这么定义也似乎过于草率,部分网友也发表了对「Young Forty」一词的看法:
现在流行的穿搭,很多年轻人以为是他们的专属,殊不知 20 年前我们就在这样穿了好吗。
这是反映年轻人的自卑心理吗?
穿得老派被笑老,穿年轻一点又说装年轻,感觉就是单纯地在排斥某类人群。
品牌业绩的好坏也要和「中年人」扯上关系?
在国内潮流领域,关乎年龄的审美和品味亦存在较大差异。当前步入 40 岁的潮流玩家,也许在他们年轻时经历了 90-00 潮流文化的爆发期。在信息尚不发达的时代,潮流偶像与品牌资讯通被蒙上神秘面纱。这种距离感造就的「神化」现象,让当时的潮流爱好者对品牌展现出惊人的包容度。无论是街头品牌的质量与价格失衡,亦或是高溢价的运动鞋,都在环境和「滤镜」下被合理化。

Via Sneakerjagers
新生代在接触这些「老」单品时,一定程度上无法共鸣其文化内涵,消费意识形态的觉醒也悄然发生,转而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。这不仅是品味的变化,还代表着消费话语权的交接,也是消费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。



「潮流 OG」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在极速下滑 | Via Pinterst
关于年龄差异引起不同看法这个现象是一直存在的。相信看到这里的各位 (包括我自己),上一代的流行事物或许令自己「无感」,但就「消费行为」而言,买什么,穿什么,追求外在的年轻态、视觉以及某种风格契合,亦或内在的自我延续与身份确认,都合情合理。所以,由「Young Forty」这个带有攻击性的韩国「社会镜像词」引发思考:难道时尚潮流不应该包含身份认同、理解与文化包容吗?
国内社交平台定义穿搭风格的标签也有很多种。从几年前的「全员恶人」「高街男孩」,到「Vibe 小子」「男大穿搭」「中登」「中产三件套」等词汇层出不穷。极具主观色彩的「从拉到夯」排名的时尚点评内容,近期也于不同领域爆发,但更多的是调侃意味。当然,适度调侃增加内容趣味完全没问题,若演变为带有攻击性的批判和讽刺,便失去了讨论的意义。
不同时代的消费者,审美和品味、对同一品牌的衡量标准差异会一直存在。但在这个被各种话题标签包围的时代里,时尚潮流终究也只是个人表达的工具,而非定义好坏的标尺。当代审美、新兴品牌和文化的存在,也无需通过否定某类人群、某个时代和某种风格来确立,你认为呢?
AUTHORterry


聘用「鞋圈丑闻」高管,Foot Locker 还真敢赌...
SPYDER x C.P. Company 如何诠释「不受限」户外?
找 Wales Bonner 做男装,爱马仕要开始卷 LV、GUCCI ?





汇丰中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